农历七月初七,阳历8月29日,40对新人共赴2025年集体婚礼,在亲友和观礼嘉宾的祝福下,他们以婚姻为约,以家国为念,共同迎接人生的崭新篇章。家国同贺,情定天山。在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在新疆七十载辉煌历程的见证下,新人们携手,共许白头之约,共庆盛世华章。一同感受爱与家国同在,幸福与时代同行。
责任里扎根 温情里生长
新人库提鲁克·帕尔哈提、娜迪热·尼加提一个是人民警察,一个在宣传系统工作。他们坚信,奉献社会的人生是有价值的,共同经营的生活是美好幸福的。
两年前,他们相识于一场相亲。没有轰轰烈烈的桥段,却在一次次对工作、生活的细碎分享里暗生情愫。“我们好像天生就该一起走。”确定关系的那天,库提鲁克·帕尔哈提认真地说。
日子里从不是只有温情。有次库提鲁克·帕尔哈提临时接到出警任务,取消了早就约好的晚餐。娜迪热·尼加提接到他的电话时,第一句不是抱怨,而是“你有没有顾上吃饭?”电话那头的库提鲁克·帕尔哈提喉咙发紧,只是反复地说“放心”。
“我们早就在婚前说好的。”娜迪热·尼加提总这样轻描淡写。她太清楚人民警察的工作意味着什么。正是这份“清楚”,让理解成了最自然的事。他懂她深夜伏案整理材料的疲惫,她知他冒雨出警的不易,那些没能赴约的晚餐、被打断的视频通话,最后都化作了“注意安全”的叮嘱,和回家时亮着的那盏灯。
集体婚礼这天,阳光正好。“我们觉得集体婚礼既有仪式感,又彰显了‘重情轻礼’的价值观,还可以感受到个人幸福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非常有意义。”娜迪热·尼加提动情地说。
这就是这对年轻夫妻的爱情,在公职岗位的责任里扎根,在柴米油盐的温情里生长,既守着小家的暖,也护着大家的安。
从食堂分饭 到携手金婚
“我们这一辈子,靠的就是相互理解和包容。”丁新华、马丽霞老人相视而笑,缓缓道出他们携手走过56年金婚岁月的真谛。
他们的爱情故事,始于大学校园食堂。1963年,他们考入新疆八一农学院不同系,那时物资匮乏,丁新华总吃不饱饭,食堂坐同桌的马丽霞便默默将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无声的关怀让两颗心渐渐靠近。1968年毕业分配,丁新华分到昌吉州阜康天山公社农业中学任教,马丽霞随后也来到这里。
1969年9月,他们简单地办了结婚证,请来亲戚吃了顿婚宴,在阜康天山公社农业中学一座土坯房里布置了婚房安了家,一场质朴的“革命婚礼”,开启了相伴一生的旅程。
婚后的日子,虽然经济上有拮据但他们依然相互扶持,生活也越过越安稳。
回首往昔,马丽霞奶奶感慨:“生活中难免会有摩擦,意见不合就互相让一让,没什么是过不去的。”
“不要让繁琐的礼节和物质追求掩盖婚姻的本质,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自主处理感情,父母少些干涉。”提到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丁新华爷爷说,“如果能摒弃高价彩礼、大操大办,一定能让更多年轻人收获自己的幸福。”
婚事新办简办 弘扬文明新风
新时代青年,互相尊重、共同成长,用心经营小家的同时,也为社会大家庭的和谐进步注入青春力量。金婚伉俪作为美好婚姻的亲历者,分享他们历经风雨仍并肩同行的故事,为刚步入婚姻的新人传递相守相依的动力。
集体婚礼虽流程简约,却情意深长。新人们郑重许下相伴一生的誓言,共同倡导婚事新办、简办,以实际行动引领当代青年,追求真挚长久的爱情,建立和谐美满的婚姻,共建温暖互助的家庭。
这也让观礼嘉宾们沉浸其中、深受触动。
“结婚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不要让铺张浪费、讲排场成为婚姻的绊脚石。祝福我的女儿、女婿以及在场所有新人幸福和美、白头偕老。”新人朱珠的母亲马鸿表达她对新人们的祝福。“破除陈规陋习,为爱‘减负’,这场集体婚礼不仅推广了健康婚俗,也体现出时代发展的新风尚。”来宾代晓玲这样评价。
小得盈满,爱逢其时。婚礼短暂,情谊永恒。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这场齐聚多民族新人的集体婚礼,不仅是一场浪漫盛大的婚典,更是新疆各族人民相亲相爱、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生动写照。(文字 米拉依 图片 米拉依、吐孙那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