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的骄阳为绿茵场镀上一层金边,少女们的汗水在阳光下闪烁如钻。在“石榴花开 青春绽放”全国青少年女子足球友谊赛的赛场上,足球少女正在书写着属于这个夏天的传奇。每一次精准传球都划出友谊的弧线,每一声呐喊都激荡着团结的回响。
在这里,队长们不仅是战术的指挥者,更是凝聚团队的灵魂,用坚定的眼神传递信念,用温暖的拥抱化解沮丧,用足球的语言诠释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赛后,当我们走近这些队长,听到的是超越胜负的故事——关于成长,关于友谊,比分从来不是唯一的收获,那些共同流过的汗水和泪水,才是这个团队最珍贵的勋章。
吉林队队长:陈卓足球不是靠一个人赢,而是大家一起赢
8月7日第三轮小组赛,吉林队不敌广东队,无缘八强,许多小队员眼圈泛红。而13岁的队长陈卓,脸上却没有慌乱和沮丧。她静静站在场边,把护腿板卸下时才发现——右脚被踩肿,左脚袜子已被血染,皮被磨破了。
这是她在比赛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受伤”,也是她第一次意识到:足球不光是拼尽全力,还要学会保护自己、留住实力。
“我今天真的尽力了,拼了所有力气,没有保留。”她轻声说,声音哑哑的,但眼神坚定如初。
五年级才开始接触足球的陈卓,在两年内就踢进了全国青少年球员前50。这位景颇族姑娘,如今是吉林队的主力后腰和场上队长。她说:“足球不是靠一个人赢,而是大家一起赢。”于她而言,这正是足球最迷人的地方。
她生长在中国著名的足球之乡——吉林延吉。这里街头有踢球的孩子,球场有热情的观众,学校也有完善的训练班。也许正因为生在这样的环境,当很多女孩还在犹豫自己是否适合运动时,陈卓已经在草地上铲球、奔跑、过人了。
她不是天赋异禀的那一类,却异常自律和清醒。
“初中是女孩打基础的黄金期。”她说,“再大一些,胯会变宽、脂肪变多,速度和力量都会变。”所以她紧紧抓住时间,拼尽全力练技术,也从不放松学习,始终保持年级前30的成绩。她知道,只有努力,才能换来更久的奔跑时光。
场上的陈卓是那种让人“看得放心”的球员:稳定、冷静、不慌张。她能迅速判断形势、衔接攻防,像一个沉静而持续输出的引擎。教练评价她:“不像个13岁的孩子,像个久经沙场的老将。”
而今天,这位“老将”也在输球和受伤中收获成长。“比赛总会有起伏,有痛也有醒。”她低头看着自己肿起来的右脚,淡淡一笑,“我会好好养伤,也会好好训练,下一场还得继续上。”
上海队队长:李燕霓带伤出战,上演“大四喜”
那个胳膊上缠着白色固定绷带的,就是李燕霓!很难相信,眼前这个13岁的上海队队长,在场外见到生人那么害羞、腼腆、不善言辞,此刻,却正迎着对手的进攻突进,当她完成助攻首粒进球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第二球,单刀赴会,如离弦之箭;第三球,禁区混战中,闪电补射;第四球,连过两人后,刁钻推射……8月6日,上海对阵新疆。当李燕霓接连上演了“大四喜”后,教练示意换人,浑身汗透的她倔强摇头,绷带在强烈的阳光下白得刺眼。
几周前,李燕霓在一场比赛中手腕骨折,矫正治疗未满月,她就戴着护具上场了。更早的奇迹发生在无锡——高烧39度,她输完液,愣是坐在行李箱上从上海一路站到无锡,次日替补登场打入制胜球。
这份狠劲始于金沙江小学的球场上。一年级,球衣套在身上像“小裙子”的她,是当时校足球队中个子最小的;二年级,跟男队月冠军打挑战赛,她以替补上阵却发挥出色,不仅当场拿到冠军,还进入了主力阵容;三年级,她开始和四年级的大姐姐一起备战上海市市运会,在巨人丛中钻出冠军之路;五年级面临人生抉择,全家放弃她的国际教育规划,支持她扎根绿茵的坚定选择……当年这个持护照参赛的女孩,正是因为父亲的奔波恢复中国籍才得以参赛。
“她很乖,不是那种特别主动、很外向的孩子。”上海队教练钱惠说。更衣室里,胜利之余,她提醒李燕霓,“以后也要有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就是那颗子弹,你就是最好的!”
钱惠清楚地记得招生时,这个穿绿鞋子来的女孩非常特别,她期待李燕霓以后更有主体性。“顶级运动员要有足够的求胜欲!就像今天!”
安徽队队长:储张弦当队长,也是一场成长的突围赛
8月7日,与天津队的对决,对安徽队来说,是一场硬仗。面对强劲对手,咬住比分、体型对抗吃亏、赛场气温逼人……但储张弦始终站在队伍最前头,嗓音嘶哑却还在不停地呼喊指挥,直到比赛最后一刻。
作为安徽队的临时队长,13岁的她是这场赛事中“最年轻的队长”——不是年龄最小,而是担任队长时间最短。原本的队长因故无法参赛,临上场前,这份责任忽然落到她肩上。
“其实我一开始挺慌的,”她说,“之前没当过队长,也没人教我要怎么做。原来的队长告诉我:‘当队长不是让别人听你话,而是你要听大家的声音。’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初当队长的她,在磨合中慢慢找到了节奏。她开始尝试更多与队友沟通,训练时替大家协调生活琐事,比赛中更努力以身作则。“我发现,队长的情绪很重要。如果我先崩溃了,别人也很难稳住。”她坦言,今天一开场自己确实有点着急,“但后来慢慢稳下来,还是要撑住。”
储张弦踢球七八年,是边路球员,擅长奔袭突破。她小时候因为爸爸是球迷,常带她看比赛,从此喜欢上了这项运动。一路走来,她经历过伤病、也曾在替补席上等待机会。“踢球让我学会了坚持,也明白热爱是值得付出的。”
采访结束前,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其实还没写完语文作业,有篇3000字的科幻小说。”她笑着说,作文是“以‘班级’为主题,写‘一间会飞的教室’”,“我想把这次踢球的经历写进去,让教室像足球一样,飞起来就能带我们去比赛!”
云南队队长:王宏仙、李国维双剑合璧,一切都“没事”
笑容温柔,善于调和,苗族女孩王宏仙速度快,负责抢第一落点;目光炯炯,坦诚直率,彝族女孩李国维敢控球,负责抢第二落点;打任意球时,一个发球,一个补射,两个队长有商有量,配合默契;如果大家情绪低落,两个人就一起鼓励队友,打气、加油!
8月7日,对阵内蒙古队的比赛中,云南队虽然输了球,却被观众形容为“输得有气节的一支球队!”王宏仙一直在场上跟大家说“没事儿,没事儿”,全队士气很快就从“低气压”扭转为“稳住先”。
在云南队教练眼中,作为前锋,9号王宏仙展现出了极强的个人能力与领导能力,多次利用脚下盘带技术撕破对方防线,积极参与高位逼抢,在队友失误丢球后也能迅速凝聚人心、调整心态,带领队员恢复能量。作为左边前卫,11号李国维在攻防两端转换表现出色,是球队边路的核心发动机,通过多次关键传球突破对方防线,并在丢球后及时回防,两个人对团队的贡献都可圈可点。
李国维回忆,两周前,云南队组建之初,“三个地方的人一个都不认识,就分开坐,很尴尬。”来自楚雄州、曲靖市、红河州三地的女孩们,在首次集训的餐桌上泾渭分明。沉默的空气里,悬着陌生与疏离。但就在这微妙的寂静中,李国维主动站了出来,她第一个走向另外两地的队友,和大家聊起共同语言:喜爱的球星、场上的位置、对足球纯粹的憧憬……
欢声笑语中,李国维和王宏仙一起轻轻推倒了那面无形却厚重的墙。“既然大家都是云南人,没必要那么生分。”
首次分队赛上,女孩们曾各自为战,每个人都想“带球进门让教练看到”。“上半场踢得特别难受,”中场哨声一响,李国维立刻站了出来,“光顾着自己出风头不是好事!”她果断调整战术,“多传球,不管认不认识!场上多呼应,勇敢一点——以后都是队友,说不定高中、大学还会相遇!”而王宏仙也不断将大家从无数线拧成一股绳,努力成为连接散落星火的桥梁。在王宏仙和李国维的共同作用下,一个临时拼凑的团队,逐渐流淌出默契的韵律……
被称为“小左脚”,王宏仙的大气沉稳源自一路积淀、从不气馁,三年半前,王宏仙连校足球队都落选了——因为助教“嫌我太矮”,只有1.3米。好在后来的选拔中,她“开了一个大脚”,竟然一下子踢到了主教练头上,她本以为主教练会生气,没想到,对方竟然问她,“想不想踢足球?”王宏仙满口答应,兴奋极了。
而李国维的沟通力强,也和爱读书有关。起初,父母因为她学踢足球的事经常吵架——爸爸是足球爱好者,从小就栽培她往职业运动员方向发展,而她也对此热情高涨,但妈妈更希望她读书读出个名堂来……于是,她就和爸爸一起说服了妈妈,“学习、踢球两不误”。
两个不同成长背景的队长用具体的行动诠释了——队伍不是在哨声响起时凝聚,而在人心聚拢的那一刻奠基。
青海队队长:彭憬雯团队默契让我觉得足球真的很美
8月6日,和宁夏对抗近一小时,比分始终僵持。彭憬雯在中场限制住了宁夏队主力7号的发挥,多次拼下关键球。“我觉得自己还可以更主动些,尤其是在进攻端,要更大胆一些。”彭憬雯赛后说,“但我觉得自己敢抢、敢拼、敢对抗,这是昨天的收获。下一场一定要做得更好。”
这位来自青海的中场“中枢”,也是这支队伍的队长。她从四年级起踢球,身材高挑、脚下硬朗,常被教练比作“防守的一堵墙”,教练满眼欣慰,“从拼抢到组织进攻,再到关键回防断球,每一环都非常出色。”
一开始,彭憬雯的父母并不理解女儿为何要踢足球,怕她受伤,也觉得这条路“不可控”。直到老师一次次打电话,说“这孩子真的有天赋”,再加上她在校园比赛中的亮眼表现,父母才慢慢松口。 “他们转变花了大概六七个月。”彭憬雯回忆。如今,家人已经为她的坚持感到骄傲,
青海队共有16名队员,其中12名是藏族,彭憬雯是其中少数的汉族姑娘。她们一起训练、比赛、唱歌,在火车上用汉语和藏语对唱队歌《希望》。
她说:“在场上,眼神一对就知道要不要传球,那种默契让我觉得足球真的很美。”
宁夏队队长:吴泽雅要做全队的定海神针
8月6日第二轮小组赛,宁夏队遇到青海队,抢断、突破、助攻……球场上的吴泽雅永远不肯停歇的奔跑,她不仅能带动起全队的节奏,还能把看台上的欢呼也点燃。
“昨天的比赛我很有状态,我们整个队也是状态在线。”她赛后回忆,“虽然结果是平局,有点遗憾,但这个结果是我们每个人拼出来的。”她坦言,最后时刻其实有绝杀的机会落在自己脚下,但稍纵即逝,“没能把握住,有点可惜。”
这份自我反思,背后是她一贯的自律和拼劲。从幼儿园开始接触足球,小学三年级就成为中场核心,如今,她是宁夏队的定海神针。场上,她有着过人的组织和判断能力,像个小教练一样调度全局;场下,她刚过完13岁生日,在队友们为她精心准备的惊喜庆生会上跳了一段热舞,青春的热烈和感染力扑面而来。
“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自己,我觉得是:团队意识强,擅长组织沟通,刻苦努力,敢打敢拼,脚下灵活。”她说。这次全国比赛,她也在与各地选手的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回去以后我会更加努力训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更高的平台。”(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