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添柴”助力 大盘鸡“香”飘更远

作者:
来源: 新疆女声
日期:2025-04-30

  编者按: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 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 “ 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充分发挥“妇” 字号基地在促进就业、培训技能、 扶持创业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发展成果普惠于广大妇女。日前自治区妇联确定了18个基地为2025年度自治区“石榴花”巾帼创业创新基地。为此,新疆女声策划推出系列报道,在聚焦农业、家政、手工编织等产业,围绕产业发展前景好、 增值增效空间大、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带动妇女作用大等方面,展现新时代自治区“石榴花”巾帼创业创新基地风采,敬请关注。

  巾帼“添柴”助力 大盘鸡“香”飘更远

  ——塔城地区沙湾市升升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蹚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塔城地区沙湾市,这座全疆最年轻的县级市因“大盘鸡”而扬名。但对于沙湾而言,大盘鸡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成为带动沙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

图片  

沙湾市升升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走进位于沙湾市大泉乡东泉村的沙湾市升升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标准全自动化无菌鸡舍整齐排列。鸡舍内一层层鸡笼整齐有序、干净整洁,排风、饮水、喂食等设施一应俱全。

  “被命名为自治区‘石榴花’巾帼创业创新基地,我们深感荣幸,也备受鼓舞。这不仅是对合作社妇女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未来发展的激励。”沙湾市升升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新燕说,“我们将积极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更多妇女提供创业就业的平台,带动更多妇女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她力量’。”

  绽放在乡土里的“铿锵玫瑰”

  在东泉村,提起王新燕,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满心钦佩。在大家眼中,她是一位能干、坚韧的女性,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

  王新燕毕业后在沙湾市大泉乡中学任教,2003年创办沙湾市大大幼儿园并任园长。2014年,她敏锐察觉沙湾市肉鸡产业的广阔前景,毅然辞职,创办了沙湾市升升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教育工作者成功转型为“女鸡倌”,她让自己的人生实现了不一样的转变。

图片

  王新燕向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员介绍合作社的情况。

  “希望在乡村振兴路上,我与乡亲们一路同行,在这个时代留下属于我们的印记。”王新燕温柔的眉眼背后,是一股“爱折腾、不服输”的拗劲儿。截至目前,沙湾市升升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座高标准养殖圈舍,年出栏肉鸡50万羽,产值近3500万元,被沙湾市人民政府列为大盘鸡产业原料供应基地。养殖的肉鸡除满足和供应本地市场,还远销到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石河子、库尔勒等地,深受消费者好评。

  “家门口就业”铺就巾帼致富路

  宽敞明亮、干净通风的养殖房里,东泉村的村民李梅花穿梭于一排排整齐的鸡舍间,悉心查探肉鸡的健康状况。以前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外出挣钱路子少,合作社成立后,她来到合作社边干边学,掌握了肉鸡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对不同成长时期的饲料配比、疫病防治等都了然于胸。

  “我每个月有近3500元的收入,每天还能按自己的节奏上下班,陪孩子、挣钱两不误,安心且满足。”从家庭妇女变身成为一名“技术工”,每个月能拿到固定工资,这让李梅花开心不已。

  “目前,合作社成员及养殖人员共35人,女性员工占比80%,都是周边村的村民。”王新燕说,“妇女在合作社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赋能培训、搭建平台、发挥优势等一系列举措,希望为妇女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让她们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过10年的发展,王新燕的养殖事业做得红红火火,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今年年初,合作社开启了从肉鸡养殖向蛋鸡养殖的转型之路,将扩大养殖规模,吸纳带动更多周边的妇女姐妹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技能培训激发乡村振兴“她力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帮助姐妹们共同学习进步,也是我最大的心愿。”王新燕吸纳妇女在合作社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妇”字号基地在培训技能、扶持创业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利用“合作社+基地+巾帼”的生产经营模式,将现代蛋鸡养殖技术规程及操作规范,在妇女员工和周边妇女创业者中进行示范、推广,为当地妇女增收创业搭建有利平台。

图片

  创业妇女进行培训并交流经验。

  家禽养殖行业日新月异,合作社紧跟前沿动态,率先引入先进养殖技术与管理方法。通过专家现场教学、养殖户经验分享以及实践操作培训等多种形式,已累计培训近百人次。曾经仅从事简单饲养的女员工们,如今已成长为掌握饲养、防疫等多功能的复合型技术人员,她们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坚韧的毅力,撑起了合作社发展的“半边天”。

  王新燕和沙湾市升升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疆“妇”字号基地发挥作用的缩影,越来越多的女性凭借敢想敢干的精神和不懈努力,实现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的华丽转身,用“她力量”描绘出乡村振兴绚丽画卷。

[董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