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巾帼力量 做群众的“贴心人”

作者:
来源: 新疆女声
日期:2025-04-30

  编者按:

  “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是米亚赛尔·阿不力克木的人生格言,在基层一线,她用行动诠释着奉献与担当。作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青得里街道长城社区妇联主席,她心系群众,为妇联和社区工作不懈奋斗。她的事迹被拍成短视频《群众的守护者——米亚赛尔·阿不力克木》,从73.8万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侨联“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第四届华侨华人短视频大赛优秀作品奖。榜样如炬,照亮前行之路,让我们汲取其温暖坚韧之力,在为民服务中砥砺初心,于新时代征程携手奋进,让平凡岗位绽放非凡光芒。

  发挥巾帼力量 做群众的“贴心人”

  ——记博乐市青得里街道长城社区妇联主席米亚赛尔·阿不力克木

  在博州博乐市青得里街道长城社区,有一位身影总是忙碌不停——她走进居民家中,耐心倾听困难诉求;在社区活动室,她带着妇女儿童开展活动,笑容灿烂;穿梭于街头巷尾,她积极调解家庭纠纷……她就是米亚赛尔·阿不力克木,现任博乐市青得里街道长城社区副主任、社区妇联主席,博州十三届政协委员。

  十一年扎根基层,她用行动书写了一份饱含温度的“民生答卷”。从被群众亲切称为“米大姐”到成为妇女儿童信赖的“娘家人”,这位基层妇联主席用“娘家人”的温暖守护妇女儿童权益,以“贴心人”的担当撑起基层治理“半边天”。她的故事宛如一首动人的赞歌,在博州大地广为流传,激励着无数人。

  零距离服务,做妇女群众“知心人”

  “妇联干部就是要走到妇女姐妹身边,听她们的心里话,解她们的烦心事。”这是米亚赛尔·阿不力克木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扎根社区11年来的真实写照。作为妇联主席,她始终以“服务零距离”为标准,走遍辖区每一户家庭,尤其关注孤寡老人、残疾妇女、单亲母亲等弱势群体。

  图片

  在节假日,她带头走访慰问困难妇女家庭;在日常工作中,她建立“姐妹连心卡”制度,确保每位有需求的妇女都能第一时间联系到她。2024年,她还主动动员社区干部进行捐款,为 20 户困难群众送去价值 3000 余元的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解决了辖区群众的实际困难。

  图片

  

  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的付出,让米亚赛尔·阿不力克木赢得了群众“好姑娘”“干女儿”的亲切称呼,更成为姐妹们最信赖的“娘家人”。

  多维度履职,当权益保障“代言人”

  身为政协委员,米亚赛尔·阿不力克木充分发挥侨眷和妇联干部双重身份优势,积极为基层妇女发声,将她们的呼声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她常说:“妇女权益无小事,每一份提案都关系着姐妹们的切身利益。”为了真实反映基层妇女的诉求,她走街串巷、深入群众,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

  她先后提出“牢牢抓紧手中的权利反家暴”“关心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等提案。在她的推动下,博乐边境经济合作区对务工人员的居住环境进行了改造,为外来务工女性创造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图片

  在普法宣传中,米亚赛尔·阿不力克木摸索出“土味普法”新路子。她发现照本宣科的法治讲座效果不佳,便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熟悉的方言土语,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作比喻。在一次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时,她这样说:“家庭就像馕坑里的热馕,需要适当的温度才能烤得香。太热了会焦,太冷了会硬,夫妻相处也是这样。”生动的比喻让在场的妇女们都会心一笑,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了法律要义。图片

  这种接地气的普法方式成效显著。2024年,她已累计开展宣传宣讲活动近10场,覆盖妇女群众300余人次。现在,社区妇女们遇到问题不再忍气吞声,而是会理直气壮地说:“米亚姐讲过,这个事法律有规定!”

 全方位守护,做妇女儿童“避风港”

  在社区的街巷间,米亚赛尔·阿不力克木忙碌的身影总是随处可见,她坚守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第一线。“维权工作应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更要精准到位。” 她始终坚守这一信念,以“集中宣讲 + 专题座谈 + 一对一走访”的工作模式,耐心化解家庭矛盾。面对夫妻争吵,她悉心倾听、巧妙调解;面对孩子因家庭问题陷入恐惧,她温柔安抚、积极疏导,总能精准找到问题症结,给出妥善解决方案。

  图片

  她多次奔走呼吁,发动社会力量为困难妇女儿童筹集善款,用点滴爱心汇聚希望暖流;她主动对接司法、民政等部门,为弱势群体争取法律援助和临时庇护,用实际行动为妇女儿童筑牢权益保障防线。

  孩子们心中,米亚赛尔·阿不力克木是亲切的“知心阿姨”——她用生动活泼的案例讲解安全知识,让欢声笑语中播撒自护的种子。而在妇女姐妹眼中,这位“娘家人”更是坚实的后盾:从家暴维权到就业指导,从心理疏导到法律援助,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护人”的责任与担当,成为妇女儿童心中温暖的依靠,宛如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明亮。

  米亚赛尔·阿不力克木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基层巾帼奋斗者的缩影。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女性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坚定信念,也见证了“小社区”里的“大情怀”,她们用温暖守护万家灯火,以智慧创新基层治理,让妇联组织真正成为妇女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温暖娘家”。

[董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