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文化润疆,自治区妇联开展了“石榴花开耀天山”工程。即日起,“新疆女声”将刊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女性风采系列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她们,倾听她们的故事吧!
剪纸铺平江,雁飞晕字双。剪纸之美,美在表也美在骨,更美在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24岁接触剪纸艺术至今,在40年的时间里,剪纸艺术不仅成为了杨含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使她记载着社会生活发展的一幅幅美丽画卷。
杨含萍正在创作剪纸作品。
“在我小时候,我的小姨经常会被村里人在逢年过节和办喜事的时候请去剪窗花、双喜、寿桃。”说起与剪纸结缘的故事,她回忆道,“小姨剪纸时,我经常会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看,看着一张张大红纸在几番旋转裁剪后变成一个个漂亮的窗花”。从此,杨含萍便对剪纸艺术有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边学习边琢磨,一来二去也就学会了,有时候小姨剪纸忙不过来,杨含萍还能帮忙剪几下。
成年后,杨含萍外出打过工,也做过小生意。无论何时,身处何地,她始终随身携带一把剪刀,有空就剪纸。杨含萍的作品多源于生活,极具烟火气息,她善于观察生活,看到喜欢的风景或事物,就默默记下来,经过构思、设计、画样图一系列过程,再用剪纸的形式展现出来。
杨含萍展示剪纸作品。
剪纸讲究的是千刻不落、万剪不断,而这需要不断练习与积累,为提升技艺,杨含萍“走出去”学习剪纸技艺的精华,并把经验丰富的老艺人“请到家”,经过深入探讨交流,取长补短,丰富自身剪纸艺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除了用剪刀创作,她发现用刻刀更易展现剪纸作品的细微部分,便开始勤练刻制技艺,丰富剪纸题材。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四十年来,杨含萍创作的20余幅作品获得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级非遗奖项,杨含萍也因为精湛的技艺,被阜康市文化馆评选为民间文艺团队文化带头人并为其打造工作室,将近两年来创作的40余幅精品作品呈现给老百姓,使老百姓更直观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丰收节,杨含萍用剪纸话丰收。
村民在文化室参观杨含萍的作品。
“一开始,我的剪纸创作以纪实为主,后来慢慢发现剪纸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记录社会发展变迁的载体,于是就有了用剪纸艺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传递正能量的想法。”随着剪纸技艺水平的不断精进,杨含萍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也有了新的感悟。
共庆建党100年、党旗领航印瑶池、白衣天使、北京冬奥……一幅幅具有时代特色的剪纸作品,展示着新时代祖国发展的一个个脚印,用传统艺术传递正能量。杨含萍还用剪纸生动再现古田会议、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等光辉而重要的历程,并在卷轴下方附上了相关历史资料,让人们在欣赏剪纸艺术的同时,还能追溯历史、缅怀英雄。
杨含萍主动承担起基层宣讲员一职,时刻留意着党的方针政策,剪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发布至网络,用传统艺术让基层群众看得懂、喜欢看,使党的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杨含萍参与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妇联联合市气象局驻城关镇龙王庙社区“访惠聚”工作队、社区“两委”组织开展的“迎新春 晒老虎”活动,晒制作的老虎手工艺品。
“剪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剪刻手法多样,圆如满月,尖如麦芒……”在城关镇山坡中心村文化室“非遗大讲堂”,杨含萍为有剪纸爱好的村民进行现场教学,从剪纸的历史、造型、图案到剪刻技巧,杨含萍用心教学,村民认真练习,每次举办的“非遗大讲堂”剪纸培训班都座无虚席。
杨含萍为村民传授剪纸技巧。
折叠、描样、剪刻,如今村民们手指翻飞,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便能够呈现在眼前。从初期的花草树木,到后期的创意作品,村民的技艺日渐娴熟,用剪纸作品展现着幸福生活。
“艺术需要创新,只有思维和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杨含萍说,会一直把这份“非遗”艺术坚持下去,提升自己的技艺,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热爱剪纸,热爱传统文化。